摘要:[32] 君子之知,是知其安身立命的根本道理,并不是追求纯粹的知识,天命似乎是客观的必然性,但知命是为了立命,完成自己的理想人格,实现理想境界,找到安身立命之地。 ...
后来的理学家把寂然不动与感而遂通同未发与已发联系起来,决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不同表述。
另外也可以集中精力来做些事情,在一个时期突出一个主题,同时还可以促成一些集体性的合作。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对自己的期盼。
(原文刊于 《博览群书》2010年12期) 进入 陈来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朱子学 。我的整个学术研究的基础,可以说就是关于朱熹、关于朱子学的研究。因为文化教育是一个很广泛、很深刻的领域,这个领域是由很多相关的知识、文化、专业、学科所组成的。因为我觉得,时至今日,我们对朱熹和朱子学的研究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和朱熹以及朱子学本身所应该享有的研究规模和研究程度还是很不相称的。假如如是问:一个人如果只了解一首两首的现代诗,能不能在当今社会生活?我自己的答案是未见得不能生活,但是这个人所处的文化层次、生活层次肯定是不一样的。
问:在致力于发展和推动朱子学研究的这些年中,您取得了哪些新的,或者说是重大的学术研究成果? 陈来: 现在还不能说取得了什么非常重大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当然不可能成立任何专门研究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学会。思诚也就是明善,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7]。
自心本来是性,本来是佛,只是被妄念遮蔽,才成迷悟,如同云雾遮住日月,除去云雾,日月自现。这就是治其内不治其外。天在内是以自然为人的内在本性,人在外是以人的情欲、认识等为外在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以外物为对象的,不是内在本性所固有的。只要收回到内心,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
不同的是,儒家所谓圣,作为人伦之至,是入世的或经世的,圣人之性是体现社会道德即伦理关系的内在本性。[35] 这个真,就是人的真性情。
有学者对老子和海德格尔进行了比较,认为海德格尔彻底否定了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走出了欧洲传统思维的范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穷理本来具有外向思维的特征,但是,最后却归于尽性以至于命的主体内向思维,因而同样没有发展出公理化、形式化的理论思维。心中之理即性理,不仅生而有之,而且是理之全体,物则各禀一偏,不能全。这一点正是玄学的主题所在。
比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后者说,它是心的自我认识。虽然如此,但要真正实现出来,却不能不进行自我反思,就是说,只能在自己心上求,不能向心外求。[9]《中庸》第二十五章。
其中,人的问题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儒家荀子也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程颐很重视格物穷理,主张遍格万物之理,但格来格去,不若察之于身尤切。经中只即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依处。
中国哲学则强调心的本质存在,因而是本质论的。儒家尽性至命、乐天安命之学,正是以尽性、知性为核心的,它不能不收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完成性命之理为其归宿。就是说,人们之间实际上有一种相济之功。他们的基本思维,可说是人为自然立法,人是万物的尺度。但是,对此决不能产生误解。原因在于,他们最关心的仍然是人的问题,而不是自然界的问题,是性理之学,而不是物理之学。
所谓觉解或觉悟,就思维形式或方法而言,属于体验型直觉思维。陆九渊明确提出反而思之的命题,主张不专论事论末,专就心上说[29]。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自然规定为人的内在本质,变成人的本性,这样一来,自然便不仅是外在的东西,而且是内在的东西,变成了人的存在范畴。按照这种思维,不能成物而后成己,也不能在成物中成己,更不能以成物为务,必须在成己、自成上下功夫。
它很重视礼的观念,就说明了这一点。妄念者,妄分境与智、能与所、性与相,这样就使人陷入无穷烦恼。
玄学的真正主题是要解决人的存在问题。就是说,人的内在本性是自然素朴,无欲无为,合于自然之道。照儒家所说,道德本性既然人人具有,因而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语)。人和万物虽然产生于道,但是既生之后,便具有内在的德。
从前者说,它是心的本体存在。[62]所知是本有的自我认识,也就是自性的自我觉解,人只能自求其性以实现其自我觉解,不能有任何其他企求,人的思维只能返回到自己性分之内,不能超出性分之外。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但是,人人只有自知其性、自足其性,才能实现这种相济之功,如果舍己求人,舍自求他,或为他而为他,则反而不能实现相济之功。
以为苟若不知,焉能有信?然则由教而信,非不知也。但庄子提出认识的有限性,是为了否定这种认识。
这决不是道家所特有,它是儒、道共存的思维方式,因为他们都是天人合一论的主体论者,都主张以心为主而无心物内外之分,也就是以人为主而无天人内外的对立。其途径则是通过静观等方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也就是与道同体。因为这不是一般的对象认识,而是存在认知,所谓明,不是以此明彼,而是自明,即明白显现的意思。人要不断净化自己的意识,最后才能超越自身,进入永恒的本体境界。
这个易简之理不是别的,就是生生之德,它是通过人性而实现的。[20] 因此,不仅要确立人的道德本体的存在,确立主体原则,而且要指出其实现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人的自觉。
它不仅仅是客观的宇宙之心,它还是个体的心,或者说存在于个体的心之中。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性自得之也。直觉并不都是内向的自我直觉,体验也不都是自我体验。